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城市最宜居?《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

2016-06-14 全国地研联

新闻简报

2016年6月14日,《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为首的宜居城市研究小组成员完成。报告对了解中国宜居城市发展现状和指导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案例城市为对象,评价了中国宜居城市发展水平,讨论了居民幸福感和宜居北京建设等热点话题,指出了未来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


发布现场


一、中国宜居城市总体评价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都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原因。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交通便捷性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感受差异明显。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

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城市宜居性与居民幸福感存在对应性,通常宜居指数高的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也较前。研究显示,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也是城市宜居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另外,不同群体对幸福感的认知也不同。其中,女性、中年人的幸福感更高;高学历、从事生产性行业群体感觉更幸福;高收入、本地户口群体幸福感也高于其他人群。

二、中国宜居城市的分维度评价

一线城市的城市安全性评价较高。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55.76和55.91分,距离全国宜居指数平均值差距达到4分以上,成为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软肋。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全性评价均较高。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评价整体领先。公共服务设施维度整体评价得分较高,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2.38、61.38分,反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居民的基本认可,成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显著优势。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得分均超过65分。

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自然环境宜人性评价也相对较高,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1.14、60.06分,获得了居民的基本认可,也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优势内容。其中,自然环境宜人性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

文化特质提升了城市人文环境舒适性。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1.13、60.80分,成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优势内容。其中,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最高的城市主要包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威海等城市,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抑或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

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较高。40个调查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相对较低且得分较为集中,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59和59.11分,属于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领域。而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40个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24、59.17分,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在40个案例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的不仅包括厦门、青岛和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还包括西宁和银川等西部地区高原城市。

三、不能因雾霾抹杀宜居北京建设成效

利用统计数据对宜居北京建设进行客观评价得到,宜居北京客观建设成效稳步提升,由2005年的基准值100分增加到2014年的155.7分,平均每年增长比例大约6.3%。在分要素评价方面,与2005年相比,2014年城市安全性增幅最大,增加了1.57倍;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和交通便捷性增速也较快,增长比例分别达到63.3%、61.6%;自然环境宜人性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增幅却相对较少,增加比例分别为31.13%、20.2%;环境健康性却出现下降趋势,评价得分降低了1%。

四、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导向

建设更加宜人的城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市及其所在区域拥有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和健康的人工环境。宜人的环境城市应注重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健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宜居环境建设的针对性。

建设更加方便的城市。城市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基本日常生活需求,构建方便和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提供方便和公平的就学和就医条件,建造更加便利的购物、娱乐和休闲空间,建设便捷的出行环境,增强居民生活的方便性和幸福感。方便的城市应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品质,实现全民共享;提高生活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

建设更加有文化特质的城市。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等物质基础,还要铸就具有凝聚力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培养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个城市应保护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城市内涵,塑造城市文化特质;倡导包容精神,提高城市多样性;重视社区文化塑造,提高居民的认同感。

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只有安全的城市才可能是宜居的城市。安全的城市应提高城市的应急减灾能力,预防突发性灾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保障城市生命供给线安全运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开展城市安全宣传教育,增加居民安全意识。

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已迈入新阶段,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谐宜居城市研究应始终坚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对城市居民宜居满意度的动态跟踪调查,充分考虑不同社会属性群体的宜居城市建设需求,了解不同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宜居城市建设任务的轻重缓急,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与方法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研究报告采取国际国内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比对和经验借鉴基础上,构建了符合现阶段中国实际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前中国城市居民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诉求。

宜居城市调查方法:

对全国40个案例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共包括城市宜居性评价、居民居住与通勤现状、居民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个人与家庭情况等4大部分和22个题项。调查于2015年5月开展并完成,共发放12000份问卷,回收932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到77.7%,回收样本整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链接

各评价类型下的中国宜居城市排名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编辑:梁峰  刘海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